随着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成功举办,多项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次盛会上,爬椰子树、踢毽子、抢花炮等令人眼前一亮的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的参与,也为传统体育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海南,一些学校已经将这些民族体育项目融入到了体育课中,成为了课堂上的亮点。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陵水黎安实验小学的学生们亲身体验了“抢花炮”的刺激,一个个兴奋不已。四年级男生何辰在观赛时更是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为选手们加油,展现出浓厚的兴趣。
乐鱼体育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在海南,运动员罗军和符诗军分别包揽了攀椰竞速的男子组和女子组两项冠军,令现场观众感到振奋。对此,罗军的教练林敏也表示,我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攀椰竞速这个项目。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许多老师纷纷探索如何以更安全、更有趣的方式来教授这些传统民间体育项目。以云南省昆明市的体育老师杨彪为例,他不仅参与云南花炮队,还通过简化规则和降低对抗性,让学生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抢花炮的乐趣。他指出,这种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广西的韦凯旋老师在教学中也不遗余力,他依托学校创建了广西抢花炮训练基地,并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年轻选手。值得一提的是,韦凯旋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而今他和曾经的学生韦思军在此次比赛中搭档出战,展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共同的梦想。
本届运动会的赛场分布在三亚市的中小学校园,这让年轻学子们能够近距离观摩和参与射弩、陀螺、踢毽子等传统体育活动。三亚市民族中学的高一学生杨雨欣表示:“这些项目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但练习时能让我想象到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增进了我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体育活动,许多学生在成就感中找到了自信。例如,高三的罗思思在省级射弩赛事中荣获女子单项第二名,她对射弩已有5年的训练经历,体现了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
根据三亚市教育局的统计,目前全市大约有5000名师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涵盖押加、木球、珍珠球等多个项目。这样的蓬勃发展,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
“我们要在体育课中加入押加、荡秋千、陀螺等项目,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海南乐东思源实验高级中学的吉珍妮副主任表示,家门口的民族传统体育盛会使得孩子们更加热爱这些项目。
实际情况显示,在龙头政策的引导下,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区正通过传统民族体育的推广,落实“双减”政策,深化体教融合。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也让学生在运动中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成为文化传承的新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团秘书长刘伯贤认为,民族体育应融入中小学课程中,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他强调,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系统的教学,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持续发展与推广。
这一系列举措和活动的推动,实际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此相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体育课上的一些活动,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是促进社会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娱乐与竞技中,传统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鼓励着更多年轻人继承传统,拥抱未来。